read

这篇文章总结了我这些年的投资心法。我的投资在过去10年,已经涨了将近10倍,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,睡后收入已经远超工资收入。

首先要放弃国内市场

国内的投资环境,最大的问题是:根本找不到一个健康、持久的投资标的。政府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,跟老百姓有本质的利益冲突,只想割韭菜。

现金在通胀面前毫无抵抗力,放在银行就是慢性贬值。一碗面条,前几年十块钱,如今十五块都不够。工资涨了百分之五,物价涨了百分之八,名义上的增长掩盖不了实际的贫穷。

理财产品也是韭菜地。理财产品表面承诺年化收益百分之四五,实际扣除各种手续费、管理费后所剩无几。更可怕的是近年爆雷频发,那些号称”稳健收益”的产品,最终连本金都无法收回。

A股更是韭菜大棚。不是说没有好公司,而是整个市场的投机氛围太浓,散户永远是被割的韭菜。机构和庄家有内幕消息,有资金优势,普通人进去基本就是送钱。

房地产是韭菜种植基地。过去二十年,房子确实是最好的投资标的,多少人靠买房实现了财富自由。但房子的本质是自住,房价涨了你也不可能卖了房子住桥洞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可以套现,但无法离场。这就像一个不许走的赌场,你必须把赢来的筹码再投入下一个赌局。

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:在国内,你很难找到一个既安全又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标的。

题外话:我居然认识有人现在还在北京买房,还在交北京的社保,奇葩!

美股是更好的标的

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,会发现美国股市是一个相对健康的投资环境。

首先,美股的制度更加完善。信息披露透明,法律监管严格,造假的成本极高。虽然也有起伏,但长期来看,美股是跟随经济发展稳步上涨的。过去一百年,标普500的年化收益率大约是百分之十,这个数据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。

更重要的是,在美股市场,散户不是被收割的韭菜,而是相对平等的投资主体。为什么?因为全世界的资金都在这里汇聚,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博弈已经足够激烈,他们没功夫专门搭理散户。苹果、微软、谷歌这些公司的股价,主要还是由其业绩和前景决定的,而不是靠坐庄拉升。

投资美股,想要做还是可以的,无非就是花一个星期了解一下开户和买卖

普通人买景气

说回我们普通人的处境。即使选对了市场,我们在投资这件事上仍然处于劣势。

我们没有专业的分析团队,白天要上班,晚上要带娃,哪有时间去研究?况且这些专业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,还比不过随机的猴子。目前唯一稳赚不赔的是高频交易,但那是计算机科学,更专业。

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完全没有投资机会。相反,我们有一种专业分析师没有的优势:生活直觉

你去Costco买菜,发现停车场越来越难找位置,排队越来越长,新店一家接一家地开。这些都是你能亲眼看到、亲身感受到的。你不需要读财报就知道,这家公司生意很好。

反过来,你去Lowes买东西,发现店里门可罗雀,服务越来越差,经常弄错订单,店员也显得无精打采。你不需要分析师告诉你,这家公司可能有问题。

这就是普通人的投资智慧:用脚投票,用眼观察,用心感受。

我的投资词汇表里,没有什么60日均线、假阳星、浮盈浮亏、震荡盘整这些词汇。这些词汇对我来说,跟跳大神嘴里念的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,没有本质区别: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。盈就是盈,现在卖了就是赚到钱。亏就是亏,不卖也是亏,因为机会成本决定了,你卖了买另一只股票就是能赚钱。

普通人买什么?买公司的精气神,日文叫做景気けいき(我认为这个词非常好)。什么是公司的精气神?就是你走进它的门店时感受到的那种氛围,就是你使用它的产品时体验到的那种品质,就是你和它的员工打交道时感觉到的那种态度。

Costco的精气神是什么?是停车场里井然有序的车流,是货架上丰富优质的商品,是收银员脸上真诚的笑容,是那种”我们在为顾客省钱”的使命感。这些你在现场待五分钟就能感受到,比看一百页财报更真实。

Lowes的精气神又是什么?是门可罗雀的冷清,是员工的漫不经心,是服务的一日不如一日,是那种”得过且过”的暮气。这些也不需要技术分析就能看出来。

可惜的是,很多人不相信自己的判断,总觉得投资是专业人士的游戏,一定要懂那些复杂的分析方法才行。结果呢?被各种技术指标搞得晕头转向,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——公司本身的精气神。

还要转变思维,把消费思维转变成资产思维

什么是消费思维?就是钱是用来花的。花钱的目的各不相同,有的是为了别人的眼光,有的是为了自己开心,但很多人的”自己开心”其实也是靠别人的眼光。然而,他人即地狱

什么是资产思维?首先要问的是,什么是资产?资产就是生产资料。钱,就是普通人能够运作的生产资料,它是你的员工。

一头给你拉磨的驴,你不会轻易杀了吃驴肉火烧。3000块投标普500,几十年后可能就是一台车。投资就是在训练模型,这个模型大小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个投资组合,是你的认知训练出来的世界增长模型,以及那个负空间,你没买的股票,那个世界停滞或倒退模型。你的投资组合实际上就是你对未来世界的预测模型,这比任何技术分析都更根本。

教育就是训练大模型

说完投资,我们再来看看教育。其实,教育的本质就是训练大模型——孩子的大脑。

就像训练AI需要足够多、足够多样性的数据一样,孩子的成长也需要丰富多样的经历和感受。而不是提前灌输那些他们根本理解不了的复杂概念。

我记得小学五年级上奥数,学等差数列求和,老师讲了整整一个学期,我还是一知半解。到了高中,同样的内容,一节课就全明白了。为什么?因为小时候的大脑发育程度,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真正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。小时候学是事倍功半,到了适龄再学,才是事半功倍。给孩子超前学习,就是瞎耽误功夫,乱花钱。买回来的,是那个他人地狱假惺惺的喝彩。

孩子更多的是靠感受来认识世界。中学物理经常有这样的题目:小车上放个木块,木块上放个小车,上面再摞一个小球,推小车速度是v,问小球的速度是多少。

这种题目,孩子最好是先凭直觉感受,然后再套公式。而这些直觉感受从哪里来?正是来自于儿时的玩耍:站在三轮车上打闹时感受到的惯性,公交车急刹车时身体的前倾,坐摇摇车时的离心力。

有趣的是,AI领域最前沿的研究也在验证这个道理。李飞飞的新公司World Labs专注于”空间智能”(Spatial Intelligence),就是让大模型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中学习,理解三维世界并在其中发生交互。这不就是我们说的”儿童时期的玩耍“吗?AI需要通过在3D空间下的数据集来训练能够理解3D空间的视觉模型,包含1000种日常活动的定义,基于50个场景,有9000多个带有丰富物理和语义属性注释的对象。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像一个孩子需要经历的各种玩耍场景?当AI研究者们绞尽脑汁想要让机器理解”猫伸出爪子将玻璃杯推向桌子边缘”这样的场景时,他们需要让AI评估”玻璃杯的几何形状,它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,它与桌子、猫和所有其他东西的关系”,然后预测会发生什么——这不正是孩子在玩积木、摆弄玩具时自然习得的能力吗?

所以,让孩子多玩耍、多感受,不是在”浪费时间”,而是在为他们的大脑提供最前沿的”空间智能”训练。那些在沙滩上堆城堡、在客厅里搭积木、在游乐场里爬上爬下的经历,正是在为未来的学习和思考打下最坚实的基础。

可现在很多家长怎么做的?恨不得让三岁的孩子背诗词,五岁的孩子学微积分,七岁的孩子掌握三门外语。就像给大模型喂入它无法处理的复杂数据一样,结果只能是过拟合——表面上会背几首诗,实际上对诗歌没有任何真正的理解和感受。

真正的教育”资产思维”是什么?数据是大模型训练的资产,有价值的陪伴,就是这些数据。是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受和体验,让他们的大脑积累足够的”训练数据”。

消费型教育思维:花钱报班就是对孩子好,今天学钢琴明天学编程,要立即看到成果,会背几首诗、会算几道题就觉得成功了。这些都是别人眼中的成果,真正的成果是,你有没有在培养一个正常的人?大部分的白左,都是失去了正常思维的过度教育的“产品“,他们已经没有了一个”正常的人”的思考能力。

资产型教育思维:每一个体验都在问,这能为孩子的大脑提供什么样的”训练数据”?专注于感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,为孩子未来的理解力打基础。

带孩子去公园玩滑梯,他感受到了重力和摩擦力。带孩子去海边堆沙堡,他理解了结构和稳定性。带孩子做饭,他体验了化学变化和比例关系。这些都是在为未来的学习提供直觉基础。

要对智慧有所信仰

开宗明义:没有终南捷径。不要再浪费时间寻觅一个本不存在的东西,真正的智慧都是明摆着的,它就在那里。普通人之所以普通,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人生智慧,以为别人的成功一定是运用了不为人知的技巧,有秘籍。我可以断言,没有,真的没有。信仰是什么?信仰就是你无条件的相信,即使没有证据,即使旁人冷眼,也依然相信。

投资的智慧是什么?既然我们是普通人,就要用普通人的方法。在投资上,我们的优势不是资金,不是信息,而是时间和专业直觉。

选择一个健康的市场,比如美股,然后买那些你在专业领域里真实感受到其价值的公司。代码库里的技术选择,同事朋友的工作状态,行业内的风向变化——这些都是比财报更及时、更准确的信号。

然后呢?定投这些你真正理解的公司,或者包含这些优质公司的指数基金。不管涨跌,坚持十年二十年。复利的威力就在这里:年化百分之十,三十年后是十七倍。

这就是真正的”日日精进”:不是去学那些复杂的投资技巧,而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保持敏锐,然后用这种敏锐去指导投资。每天的工作,每次的技术交流,每个项目的选择,都在为你的投资决策提供最真实的信息。

所以,我只投资我真正懂的东西:我的专业

我是个码农,我有很多朋友在Google、Meta、Microsoft、Apple工作。通过跟他们闲聊,我就能感受到这几个公司的精气神。谁家在加班加点做新项目,谁家的团队士气高涨,谁家的产品让工程师们自己都兴奋不已——这些信息比任何研报都更真实。

我们公司的代码库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市场指标。只要CUDA的代码还写死在那里,英伟达就只可能涨。哪天有人开始check in一些AMD的代码了,我就知道风向变了。这比什么技术分析都管用。

这就是每个人的”日日精进”优势:你不需要成为全能的投资专家,你只需要在自己的领域里保持敏锐。

如果你是医生,你比任何分析师都清楚哪家药企的产品真正有效。如果你是老师,你比任何人都了解哪家教育公司的产品孩子们真正喜欢。如果你在零售业工作,你比华尔街精英更懂得哪个品牌在真正崛起。

不需要懂什么均线理论,不需要分析什么成交量,只需要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:在我的专业领域里,这个公司有没有精气神?它是在蒸蒸日上,还是在走下坡路?你的专业直觉会给你答案。

不需要复杂的策略,不需要频繁操作,坚持就是最大的技巧。

教育的智慧是什么?在教育上,我们的优势不是专业知识,不是经济实力,而是陪伴和感受。每天的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”训练数据”:睡前读书培养语感,户外玩耍提供物理直觉,做家务锻炼动手能力,聊天交流发展思维。

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活动,其实是在为孩子的大脑提供最丰富、最真实的学习素材。不需要昂贵的早教班,不需要复杂的教学计划,只需要用心陪伴,让孩子在各种感受中自然成长。

这就是教育中的”日日精进”:不是急于让孩子掌握超龄的知识,而是每天为他们提供适龄的、丰富的感受体验。就像训练大模型需要高质量的数据一样,教育孩子需要高质量的陪伴。

为什么”捷径”对孩子特别有害?

在投资上,因为我们经不起大的损失。在错误的市场里寻找捷径,就像在沼泽地里奔跑,浪费能量,越急越容易陷进去。

在教育上,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其自然规律,就像大模型的训练有其最优路径。那些声称能让孩子”赢在起跑线”的超前教育,就像给大模型喂入超出其处理能力的复杂数据,结果往往是过拟合——表面上会背几首诗、会算几道题,实际上缺乏真正的理解和直觉基础。

更可怕的是,这种超前教育会消耗孩子的学习兴趣。等到了真正适合学习这些概念的年龄,他们已经对学习产生了厌倦。就像一个被错误训练的模型,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纠正。

最重要的一条:不要被别人的评价左右

说到这里,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个经典动画片《抬驴》。父子俩带着毛驴去赶集,无论怎么做都有人指指点点,最后无奈只好抬着驴去赶集。

这个寓言的核心不只是”走自己的路”,更重要的是:不要被别人的评价左右你的资产管理策略。

你买一个三万块的包包,本质上还是为了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——希望别人觉得你有品味、有地位、有经济实力。但这种资产配置,就是一种彻底的失败。因为你把钱花在了别人的看法上,而不是你的未来上。

真正的资产思维是:学会自我评价,永远向伟大的人看齐。一个人,不需要被外物所定义,就是成功。如果还能反过来定义外物,就是伟大。

巴菲特90岁了还住在60年前买的房子里,开着旧车,吃着汉堡。他在乎别人怎么看吗?他只在乎一件事:这笔钱能不能为我创造更多财富。乔布斯几乎只穿黑色套头衫,他需要外物来定义他吗?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创造伟大的产品上。

向伟大的人学习,而不是向周围人学习

只有伟大的人,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

周围的人,别看朋友圈光鲜,其实连自己的日子都过不好,身上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少,信噪比太低。他们今天说这个股票好,明天说那个基金不错,后天又推荐什么理财产品,结果自己的财务状况一团糟。他们今天给孩子报这个班,明天又换那个兴趣,看到别人家孩子会什么就焦虑,结果自己的孩子疲于奔命,什么都没学好。

向这样的人学习,除了增加噪音,没有任何意义。朋友圈小红书抖音,这些东西有毒:它们会破坏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概率感。

真正的学习是什么?多看人物传记,但不是看他们的闪光点,恰恰相反,要看他们的挣扎、彷徨、错误,和浪子回头的经历。更重要的是:不要只看一本传记,要全方位了解。把他们放到真实的生活中,理解他们做出决定的心理过程,理解他们那些所谓的成功,很多时候也只是狗屎运。

巴菲特年轻时也犯过错,买过垃圾股票,也有过亏损累累的时候。但如果你只看一本吹捧他的传记,你可能会以为他从小就是投资天才。实际上呢?他早期的很多投资决策都是错误的,有些看似明智的选择,事后证明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。

关键是什么?不是他从不犯错,而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,有能力从错误中学习,有耐心等待正确的机会。这些品质,比任何投资技巧都更重要。

乔布斯被自己创办的公司赶出去,很多人把这说成是他的低谷。但如果你多看几本传记,从不同角度了解那段历史,你会发现:他被赶出苹果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当时确实很难相处,管理能力有问题,产品策略也有偏差。

这不是要贬低乔布斯,而是要理解:他后来的成功,建立在对早期失败的深刻反思基础上。如果没有那段被驱逐的经历,没有在NeXT和皮克斯的磨练,可能就没有后来那个更成熟、更有远见的乔布斯。

马斯克创办特斯拉和SpaceX,表面上看是远见卓识,但如果你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,你会发现:很多决策都带有赌博的成分。他把PayPal卖给eBay的钱几乎全部投入到这两个项目,几次濒临破产。

这是勇气还是鲁莽?是远见还是赌徒心态?可能都有。关键是理解他在做这些决定时的心理过程:面对不确定性时,他是如何权衡风险和收益的?当所有人都反对时,他是如何坚持自己判断的?

这种全方位的了解,让我们明白一个残酷的真相:即使是最成功的人,他们的成功也包含着大量的运气成分。但他们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:他们敢于在不确定性中做决定,敢于承担失败的后果,也有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。

这些经历告诉我们: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,不是因为他们从不犯错,而是因为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,有坚持长期目标的定力,有不被短期波动和外界噪音干扰的智慧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,而不是马云那些故弄玄虚的演讲。

在投资上,学习他们的耐心、专注和独立判断。在教育上,学习他们的远见、坚持和不随波逐流。

时间是最好的朋友

从今天开始,停止向周围人学习,开始向伟大的人学习。制定自己的资产配置策略,不为别人的评价买单。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向,不被外界的比较干扰。

十年后回头看,那些一直被别人评价左右、总是摇摆不定的人可能还在原地打转,而那些学会了独立思考、坚持长期目标的人,已经走了很远很远。

这就是普通人的智慧:认清现实,向伟大的人学习,制定长期策略,不被外界干扰——没有终南捷径,只有日日精进。

Blog Logo

勒西


Published

Image

Mind Defy

最新科技新闻 | 老程序员的技术博客 | AI与互联网 | 产品设计运营

Back to Overvie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