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聚会上,大家正热烈讨论着Netflix新剧《鱿鱼游戏3》。你发现自己在点头,在附和,甚至在恰当的时机发出笑声。但你没看过。这不是虚伪,这是恐惧。一种深埋在潜意识中的原始恐惧——被群体抛弃的恐惧。

当你下载1MB的网页内容时,你的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了多少关于你的数据?答案可能会让你震惊。这种数据交换的不对称性,正是理解为什么Perplexity、The Browser Company和OpenAI都急于推出自己浏览器的关键。

一家公司,在本质上是一部为克服市场固有的交易成本而生的信息处理器。理解这套系统的根本法则,并掌握在其中高效运作的方法,是当代个体提升自身价值的关键。这不仅关乎职业发展,更是一场拓展见识、主动运用信息的修行。

人类意识存在执行者与观察者的基本分工:执行者负责具体认知任务,观察者进行元认知监控,类似于生成对抗网络中生成器与判别器的关系。更深层的现象是递归元认知监控——观察者的观察者,形成多层次的意识剧院结构。然而,由于工作记忆容量和注意力资源的限制,这种递归通常只能维持3-4层。大脑在不同层次间的快速切换创造出”无限深度”的认知幻觉。这种递归结构是人类高级认知能力的神经基础。

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——那个充满好奇、渴望被爱、会感到恐惧和脆弱的部分。这个内在小孩并不是比喻,而是我们心理结构中真实存在的一部分,承载着我们最原始的情感需求和生命力。一个人,如果在成长过程的某个阶段,受到了非常距离的创伤和打击,那么他的心理年龄,就会固化在那个地方,停止生长。我们会把它心理停留在的那个年龄,称为内在小孩。

多元递归世界模型认为不存在真正统一的决策主体。从个人意识到国家行为,都是内部多个声音/利益群体持续博弈的结果。这种”多元政体”模式在每个组织层次递归重复:个人内部理性与情感博弈,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协商,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竞争。

限制孩子玩游戏就像2000年禁止用电脑一样傻*。问题不在玩不玩游戏,而在玩什么游戏。快多巴胺的跑酷、消除类游戏确实害人,但优质游戏却能培养各种能力。

这篇文章总结了我这些年的投资心法。我的投资在过去10年,已经涨了将近10倍,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,睡后收入已经远超工资收入。

读了这本书,我学到了什么?如果只学到一个点,那就是:错误信念中,最可怕的就是相信了对自己有害的信念,而这些信念还来自自己。正如丹·艾瑞里在《Misbelief: What Makes Rational People Believe Irrational Things》中提到的那样,这类信念常常形成一个闭环,“不断的正反馈”使我们越陷越深,难以自拔。值得庆幸的是,书中也提供了一些方法,让人能够逐渐摆脱这些“错信”的纠缠。

本文基于这样一个命题:AI 能让程序员的效率提高10倍。 以及这样一个推论:AI可以生成的产品,如插画图片、广告视频、背景音乐等,其生产效率也会提高10倍。

生活一旦不顺,我便觉得自己像个熊孩子,处处跟大人唱反调。我本不信命,生活里的磕磕绊绊、小人捣乱、意外袭来,只能自认倒霉。我要是信命了,那更别提了,简直是觉得自己人间不值得,连活着都像是老天爷赏脸似的。